全麻厦门3岁女童一次性补12颗牙医生
2024/10/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你第一次补牙是几岁?补了几颗?就在“五一”节前3岁的小花(化名)一次性补了12颗牙其中四颗是在第一磨牙上戴上“银牙套”一笑起来“大银牙”很是亮眼才3岁的孩子怎么就需要补牙了?医生说乳牙出问题的其实真不少见预防蛀牙要从胎儿期开始每天刷牙剔牙乳牙蛀得越来越厉害小花的乳牙长得不齐,而且和其他小朋友洁白的牙齿不同,她的牙有些发黄、发灰。乳牙刚长齐时她就开始蛀牙,每次吃完饭,爸爸妈妈都要帮她剔牙。牙洞里、牙缝里的肉渣特别多。尽管坚持剔牙而且每天晚上都刷牙,但小花的乳牙还是蛀得越来越厉害。特别是第一磨牙(上下左右四个位置的倒数第二颗牙)都蛀了很大的洞。今年春节前,小花的牙开始疼了。医院看牙,妈妈抱着她躺在治疗椅上,补了蛀得最轻的一颗牙。原计划每周补一颗,但小花因为恐惧不配合,甚至连嘴巴都不肯张开,“补牙大计”只好暂时搁置。到今年4月份,小花的牙疼得更厉害了,还伴有低烧,饭吃不下,又哭又闹。没办法,父母和医生商量,决定在小花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补12颗牙。门牙做了树脂牙套,四个蛀得最严重的第一磨牙还“镶”上了银色的牙套,亮闪闪的。为什么3岁娃就蛀牙如此厉害?医院口腔科主诊医师许建华说小花的牙是遗传性乳光牙这样的牙很容易蛀牙什么是遗传性乳光牙?医院口腔科儿童口腔主治医师黄振贤说,遗传性乳光牙是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样的牙齿之所以容易蛀牙,是因为咀嚼易导致牙釉质脱落,而牙釉质里的牙本质比牙釉质要软,很容易被磨损,导致牙髓暴露。儿童蛀牙该怎么治疗?黄振贤说一般来说从孩子长出医院做第一次口腔检查并且每半年检查一次以提早发现异常来源:pixabay像小花这类型牙齿,无法避免蛀牙,但是在孩子3岁时牙蛀到一定程度可以给牙齿套上牙冠。牙冠是什么?小花的“大银牙”其实是乳牙金属预成冠。它是一种适用于儿童严重牙体组织损害修复治疗、由不锈钢预制的牙冠。可以修复龋坏牙的外形并防止或避免患牙进一步损害,尤其适用于高患龋风险儿童。这个会影响换牙吗?许建华说,带上牙套后不用担心影响换牙,因为牙套是固定在乳牙上的,乳牙脱落是因为牙根被吸收。换牙时,牙套会跟随乳牙一起脱落。许建华说即便是乳牙经过治疗家长也要注意观察医院检查一旦有问题及时治疗“遗传性乳光牙不论是乳牙还是恒牙都容易蛀牙,在恒牙长出来之后,一定要密切监测,定期随访。避免未来恒牙早掉,导致咀嚼高度丧失,进而影响颞下颌关节。”乳牙易蛀会影响生长家长医院儿童口腔科主治医生陈玫说乳牙之所以出现蛀牙一方面是因为先天遗传性疾病或因为生长发育期间的感染导致的釉质发育不良等疾病更多的情况是后天不良习惯引起的乳牙的牙釉质矿化程度没有恒牙好,形态也不同,很容易刷不干净,加上孩子又喜欢吃甜食,如果没有做好牙齿的清洁工作,就更容易蛀牙了。此外还有一些因为喂养问题导致的蛀牙,如奶睡(含着奶瓶睡觉)非常容易导致蛀牙。有不少家长认为乳牙是要换的蛀了也没关系陈玫说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乳牙要陪伴小朋友好几年,而这些年正是小朋友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蛀牙会影响孩子进食、消化、发音乃至五官面容。一旦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有的门牙大面积蛀牙的孩子还可能因为美观问题导致自卑。根据年(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五岁儿童乳牙龋率高达70.9%。陈玫说:“每天能保证刷两次牙的成人比例不到40%,更不用说小朋友了。很多孩子到两三岁时家长才帮忙刷牙,而且常常做不到每天坚持。”支招:预防从胎儿期开始陈玫说牙齿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应当从胎儿期就注重保护胎儿时期牙齿就已经开始发育了,因此妈妈在孕期应当注意保持营养。宝宝出生以后除了全身检查,还应当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注意口腔卫生。还没长牙之前应当用纱布清洁口腔黏膜和舌头。当长出第一颗牙时就可以开始使用牙刷,并根据孩子不同的月龄选择合适的牙刷。黄振贤说,家长应该早晚使用含氟牙膏为孩子刷牙,当宝贝有两颗以上牙齿开始互相接触时,就可以开始使用牙线。如果做不到每餐后各一次,至少要在睡前刷牙后配合使用,确保口腔清洁卫生。如果发现蛀牙应当及时治疗。如果没办法补牙,也应当做好防护措施。使用牙线会让孩子的牙缝变大吗?陈玫说,牙线能清洁两颗牙齿之间缝隙,并不会让牙缝变大。大部分小朋友长从三四岁开始到换牙期,牙齿之间会有牙缝,这是正常的生理性间隙。来源:pixabay在没有龋齿时可以采取涂氟、窝沟封闭等预防措施涂氟是一种预防龋齿的有效方式。黄振贤说,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牙齿的情况来确定氟的计量和浓度。医院由医生操作,家长千万不要网购材料自己DIY。建议易蛀牙的3周岁以上儿童,每半年牙齿涂氟一次,成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及需求,医院涂氟。你的孩子牙齿保护得还好吗?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记者:戴懿通讯员:陈芳黄美宝潘妍封面图:pexels编辑:施璐玮审核:杨佳音厦门晚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本文来源: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