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琢磨成宝器史前时代的骨象玉石加
2024/10/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97796936715459&wfr=spider&for=pc“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一)骨,生命的底色史前时期的远古人类,对于骨头的认知应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荒野中生命终极之后的自然白骨化,另一种则是宰杀猎物后显现出来的生命底色。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以骨作器”的文化传统,可以被大致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三类,而这也成为当时人类除了石器、陶器之外的重要依仗。①骨针与鹿角很难想象,在距今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经能够磨制出如此精美的骨针,它不仅表明人类的骨器加工技术更加精细化,也是当时古人类可能借以缝制兽皮服饰的有力证据。除此之外,骨针也是人类审美的一次飞跃,因为一枚小小的骨针上,呈现的还有极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意义非凡,正如傅天仇所言:“钻孔,是人工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是三维空间的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也是立体装饰的开始。”除了向骨头内部空间的发掘,骨器的平面空间也被古人充分利用起来,距今1.3万年的河北兴隆,就发现了一件赤鹿角残段,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了,上面用阴线刻画了三组图案。第一组由直线和斜线纹组成,第二组由密集的平行线组成,第三组则是四条密集曲线构成的对称图案。不仅鹿角上有纹,刻纹之上还特意染成了灵魂的颜色即红色,这说明极有可能与古人类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②骨铲与骨梳当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定居的农业生活以及家畜饲养的流行,使得聚落人口数量大增,而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生活品质也有所提升,而此时金属材料在早期尚未被人类认识并广泛采用,于是骨器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石器和木器类工具的不足和缺陷。在距今6千年前的半坡文化中,出土了以兽骨做成的生产工具即骨铲,这些骨铲无疑属于耕作工具,一般多以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因为骨铲在使用中容易损坏,所以出土数量并不算多。虽然叫做铲,但形制上已经很接近后来常用的翻土工具耒耜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远古先民也不例外,江苏刘林遗址,便出土了距今6千年的两把骨梳,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这把骨梳用兽骨制成,外表扁平光滑,另一面有刀刻痕,梳背微带弧度,有磨痕,有4个梳齿。可以说,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具,梳刷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要远超于现代。(二)象,齿亡的哀荣象牙以其洁白细腻又便于加工,从而将其他牙器远远甩在身后,但这也注定了独属于大象的悲哀与荣耀:它被精心保管、制成装饰品或奢侈品,且被社会中的少数人群所占有。而史前时期的其他牙器就不同了,基本上是以兽类动物锋利的犬齿制成,其种类也主要是成为人们用以狩猎或者战斗的刀、投枪头、锥以及匕等。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文化,或许是因为大汶口人群本身便有“拔牙”的习俗,所以他们对于动物的牙齿也格外